人盲心不盲,宜宾大爷“盲修”30年
赵场镇牛洗村“轿子石”公路边,有一间不到三米宽的小门面,没有招牌,也没有任何标识。刚刚满过60岁的双目失明盲人朱树友就在这里开修车铺子,仅仅十余平米的房子,被隔成两间,外间摆着简易的货柜、发电机、空压机、砂轮机等,一张陈旧的写字台既当工具柜,又是做饭灶台;里间光线昏暗,不足八平方米的仄窄空间摆着冰箱、床、货柜等,同样是一张旧抽屉既当“保险柜”,又是饭桌。
中午12点左右,赵场街道牛洗村村民曾仲刚骑着摩托车来修车。曾仲刚告诉记者,他的摩托车买入价为9800元,这个价位的摩托车在农村算是“豪车”。但是几年来,曾仲刚都在朱树友的小铺子修车。“我打一下火,你帮我听听哪里的问题?”曾仲刚用钥匙启动摩托车,发出哧哧声响。站在铺子门口的朱树友摆了摆手说:“不用打了,是电瓶的问题,我先给你换个旧的你用着,我让厂家给你发新的。”
朱树友转身走进铺子,快要撞上门口的货柜时,老朱一侧身子,巧妙地绕过了货柜,然后径直走进里间卧室,从床下找出一个旧电瓶。走到外间,朱树友又麻利地抱出自己装工具的“百宝箱”,出门后小腿轻轻地碰了下摩托车,然后自然地向左一拐,准确地停留在摩托车电瓶位置,蹲下身子打开工具箱,在数十件工具中用双手飞快地摸索,很快找出他要使用的梅花启子。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朱树友是盲人,你从他的言行上根本看不出来。”曾仲刚是朱树友的老客户,也是老朋友,对于老朱的手艺非常放心,根本不担心这个盲人修不好他的车。只见朱树友摸索着,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两个电瓶的拆装,摩托车恢复原样。曾仲刚一打火,摩托车发动机立马启动,再无异响。在安完电瓶后,朱树友顺手摸了摸排气管下的刹车,“你这刹车是不是不好使了,松了哦。”经老朱这么一说,曾仲刚这才想起,刹车确实需要修了。
在征得曾仲刚同意后,朱树友给换了个20元的部件,至于换电瓶,朱树友则没有收钱。而在曾仲刚之前,村民赵平将摩托车骑到老朱的店子门口,丢下一句“刹车松了、车牌破了”,然后扭头就走。老朱为赵平修好了刹车,还花了一个小时对该车破烂的车牌进行贴合加固,一共才收10块钱。“材料钱是要收够的,但是利润我只取10%。”朱树友说,如果不需要花材料,一般情况不收费。
就在朱树友为赵平加固车牌时,平滩村的一对夫妇开着刚买的三轮车特地来找朱树友。“朱老师,麻烦你帮我摸一下轮胎、刹车,看正不正宗。”车主告诉记者,他的新车花了15000多,价格不便宜,但是自己心里没底,特意找朱师傅帮忙看看。朱树友放下手里的活,先后摸了前后轮、刹车、水箱后说:“车子性能不错,轮胎是正常钢丝真空胎,只是刹车毂偏小,水箱也小了点,容易发烫,随时注意水温。”道谢后,车主夫妻满意地离开了。
曾仲刚、罗老八、杨政等多位当地村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正因为老朱技术好、收费低,几十年来全村人都找他修车,近些年搬到城里的村民们,也专门回村找他修车。杨政是做水电安装的师傅,多年前已搬进城里,但他仍然坚持在老朱的铺子里修车,“上次我自己在网上买的配件,朱老师帮忙换,连一分钱都没有收。”
身世不幸,为人乐观开朗
朱树友并不是牛洗村人,而是几公里外的农场村人。老朱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三,所以年长的或年龄相仿的,都叫他朱老三。“我母亲八十四了,儿子三十多,孙儿都九岁了。”朱树友告诉记者,修车三十多年,挣的钱在老家盖了房子,供母亲居住;在县城给儿子买了套90多平米的商品房,他付的首付。但老朱平时很节约,每天两顿饭,除了过年回老家吃顿团年饭,一般不外出。
据老朱的母亲回忆,朱老三是在半岁左右得了脑膜炎,因那时家庭困难没有及时送医,留下后遗症,导致双目失明。“后来自己能挣钱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来迟了,错过了最佳时机,治不好了。”朱树友感慨,要是眼睛能恢复,真想看看今天这美好的世界。“现在的人就幸福多了,我这样的病,如今就算小毛病,医院轻轻松松就能治好。”
据朱树友介绍,他在三十多年前曾经娶了妻子,两人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刚一岁左右,妻子嫌他有残疾,修车又挣钱不多,便跟着别人跑了,从此音讯全无。朱树友说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留不住妻子的心,也就没再去找妻子。此后的十多年里,朱树友一边修车,一边带儿子。直到儿子长大,学到了修手机的手艺,他才算对儿子放下心来。房东则告诉记者,这些年也有不少人给朱树友介绍老伴,但都被他拒绝了。
朱树友老家的邻居告诉记者,由于从小双目失明,朱树友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认识一个字。但是生活逼着他必须想办法求生存,当时农村有拖拉机,朱树友就摸索着把拖拉机上的柴油机拆下、装上,反复不知多少次。后来,有人给他一辆破自行车,朱树友又从头摸起,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摸、慢慢熟悉,一个个拆下,又一个个装上去。反反复复很多次后,朱树友终于把坏的零件换掉,经过大半年折腾,那辆破自行车居然完好如初,恢复了所有骑行功能。
得知盲人朱老三能修车,附近村民们的自行车坏了,就送到他家去修。就这样,朱树友从一个盲人变成了修车的师傅,并慢慢地有了收入。后来,有村民给他支招,介绍他去省道S206线与赵场公路交叉口的“轿子石”去修车,他从此在公路边扎根,修车三十年从未再挪过地方。如今,朱树友栽在铺子外的黄桷树,都已长成了大树。
朱树友告诉记者,过去六十年来,他的眼睛没有任何光感,但这样残酷的事实,并没有让他放弃生活的希望。“烦恼、苦闷、孤独,都是自己找的,只要自己感觉幸福,那就肯定幸福。”朱树友说,妻子出走三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打算再成家,也没有觉得自己是盲人而不如他人。朱树友认为,自己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感觉自己完全生活在阳光下:每天都有生意上门,每天都有朋友来聊天。“我没有自卑感,我完全自学成材,凭双手挣钱吃饭,活得不比别人差。”朱树友得意地说,他很自豪。
朱树友坦言,虽然听说这些年宜宾城区变化大,修得很漂亮,但他没有想过要进城,更不会去跟儿子一起生活。“眼睛瞎的,外面再好也看不见。我就守在这村口修车,都是老朋友、老顾客,直到最后干不动为止。”朱树友说,现在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勤恳工作,凭双手劳动吃饭,关心国家,珍爱家人。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