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者,是华工首位女校长
“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
“科学不分男女,因为没有人,因为你是女的,对你特殊照顾。”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研究出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还要尽快转化成能临床产品,让我们的国民身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
“科学就是扎扎实实地去做,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你,都要去认认真真地去做。”
……
大洋网讯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颁给了两位获奖者,其中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
人们的眼中王迎军院士通常有两面,一面是她的学术之路: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5年,以卓越的表现于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面是她的教育之路:2011年,她被任命为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是当年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
王迎军院士长期专心治学治校,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她总是把焦点放在与自己结缘超过40年的华南理工大学,或是深耕35年的生物材料领域。或者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间,来了解这位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获奖后,王迎军院士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她说,“作为一名广州人,我觉得很荣幸在这样一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谈生物材料应用:
让骨头再生修复,免却金属关节副作用
王迎军院士是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专家。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了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还发明了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她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应用于临床,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
生物材料科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王迎军院士说,生物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以及自动控制、智能、大数据等学科都有交叉的领域。当人体里有一些组织破损或功能丧失了,生物材料可以修复这些组织。
“举个例子,比如关节坏了,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植进去一个金属关节,病人马上就可以从不能走路变成能走路。但金属在人体中始终是异物,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她发明的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意义在于,让人体损坏的组织自己再生、修复,而不是被别的物质代替。“算是比较高境界的修复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异物留存在人体中的不良后果。”
谈我国学科发展:
快速发展但仍有差距,要基础研究也要临床转化
197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王迎军,入读广东化工学院重化工系(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陶瓷专业,开始了她与材料学和华工的缘分。这40多年来,她也见证了我国生物材料学的长足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这个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领域,越来越受关注,需求增长很快,研究发展很快,学术话语权也在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材料领域的学会,这在十几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出国际领先的、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还要把这些成果尽快转化成产品,在临床上使用,让国民的身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更有效地减少残疾人群。”
谈大学的任务:
培养能力强、懂协作、知识扎实、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2003年9月,王迎军就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2011年11月,就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并成为当时全国39所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广东公办本科院校唯一的女校长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重点本科院校的首位女校长。
她的治校之道是什么?或者从她对什么是好大学、什么是好校长的答案可以探知。她曾说,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而要做好校长必须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人才培育。我们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家国情怀的,愿意为民族复兴来来努力做自己一份贡献的。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进大学之前,很容易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但到大学就是成人了。我们一定要教育他,你作为一个成人,你要负责任,对国家负责任,对你自己负责任。”
王迎军认为,成功的培育,是培育出的学生不光有全面的处理问题、协调问题的能力,还得扎实的知识水平,同时还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很愿意为别人做奉献。
谈科研的坚守精神
科学家不分男女 都要“把冷板凳坐热”
“女性的问题,我一直比较回避。因为我觉得科学确实不分男女,因为没有人,因为你是女的,对你特殊照顾。所以说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想,我是一个女的,就应该跟男的有所不同。”王迎军说。
“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太急功近利。有兴趣,愿意奉献,那就就扎扎实实去做,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都要去认认真真地去做。坚守,能沉得下来。这是我最大的一个体会。”
“华南理工大学身处广州,改革开放的前沿。前些年,我的学生一毕业出去工资可能比我高10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觉得可能外面更精彩,就可能坚守不住研究。所以我觉得坚守很重要,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那么简单地三天、两天就能做出来。”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也不是在想成果出来能得到什么荣誉,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些东西如果想多了,会沉不下心来去做。所以科学家想要成功,首先得沉得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了。”
有人曾问她,为什么女博士很多,女教授,女院士更少?她说,相比起男性,女性作为社会人,在家庭各方面会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女性要克服的东西更多一些。但她认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可能更沉得下心来,“比较细腻,比较细心,比较认死理儿。做这个东西做不出来,我就使劲的要一定要把它做出来。有兴趣,就不愿意随便跳来跳去。我觉得这都是女性做科研的非常好的特质。”
谈获奖体验
“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王迎军院士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告诉记者。
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手捧获奖证书的她戴着口罩。一场新冠疫情,凸显了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在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她说,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更加凸显它的重要性。从最基本到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呼吸机及治疗、监测仪器,到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及整个监管体制、标准制订。
“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以及整个行业到发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谈广州对她的滋养:
作为一名广州人,很荣幸在这里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在采访中,她也谈到作为在广州生活、工作40多年的科研工作,谈到这片土地给她的滋养。
“在广州工作、生活四十年,这里已是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广州的创新环境、科研支撑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曾在全国首屈一指。近年来,北京、上海、长三角都已纷纷赶上来。但作为排头兵的广州,仍在继续创新、布局她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作为一名广州人,我觉得很荣幸在这样一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方晴(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刊》)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高鹤涛、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