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阴战“疫”农业生产“互助组”破解春种难题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3月8日电(记者王志)疫情防控期间,春耕农资供应和劳务用工等成了难题。在山东济南平阴县孝直镇和圣苑村,包了5亩地的村民王义军跟其他4户村民一起组成战“疫”农业生产“互助组”,大家牵手互助,仅用5天就种完五家的共20亩马铃薯。“农时一点没误,工钱一分没花。”王义军乐呵呵地说。
孝直镇是济南市“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这个镇形成5万亩无公害“马铃薯—夏玉米—大白菜”的“三作三收”种植模式,亩均效益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也是全镇6万农民的“饭碗”。
春种马铃薯,各种农资必不可少。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孝直镇的菜农们在春节前就将春播需要的肥料备好放在家中,但竹坯、薄膜等其他农资还需要从东平、肥城等邻县现用现买。
若在往年,菜农一个电话,农资商就会送货到地头。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菜农们的春播节奏。
“疫情要防,土豆也得想办法种!”孝直镇党委书记胡茂国说,镇里在东、南两个卡口设置专门的农资中转站,外地运输农资的车辆在中转站卸下货,经镇里严格消毒后,再由村民出车将农资拉回各村,既避免了疫情传播,又保证了春播农资供应。
王义军告诉记者,春种马铃薯涉及播种、灌溉、施肥、覆膜等多个环节,一气呵成,用工很多。以往,他们都是通过劳务合作社请外地的“帮工队”,一人一天100元工钱。
疫情期间,人员不能随意流动、聚集,播种马铃薯的工作量却没有减少,一家一户最多只有两三个劳力,不足以应付这么繁多的工序。
“外地人不能用,就用本地人。”在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的孝直镇农业办主任孙久明提议,组成战“疫”农业生产“互助组”。“春播季节,村民大多不出村,谁家发烧、咳嗽藏也藏不住,就让相互有需要的邻居、地邻组成互助组,有人的出人,有机器的出机器,相互帮衬着把马铃薯种下去。”
经过细化完善,孝直镇确定了“互助组”的“四二一”互助规范。“四”是四个“不”:有发烧症状的人员不用;年老体弱者不用;因疫情正在隔离人员不用;非本镇人员不用。“二”是两个“必须”:下地干活必须佩戴口罩;回家必须彻底消毒。“一”就是一个“立即”:发现有发烧人员立即隔离。
在镇村干部的组织带动下,孝直镇各村的菜农纷纷响应,陆续组成大大小小的“互助组”。从1月底到2月底,全镇5万亩马铃薯陆续播种完毕,前后仅用了一个月,与往年农时相差无几。
孝直镇镇长苏东润算了一笔账:按一亩地平均用工2人、每人一天100元计算,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全镇菜农的5万亩马铃薯省下了千万元的劳务支出。
“按照今年的行情,预计头茬马铃薯的价格不会低于4元/公斤,而往年平均价在3元/公斤,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王义军满怀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