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量子院探索引才用才新机制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量子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动下,自成立以来大胆创新,着力探索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的“兼聘兼薪”新机制。
探索灵活的引才新机制
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量子院,是由北京市政府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5家学术单位共同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量子院的宗旨是瞄准世界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和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量子信息的研究工作,并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北京量子院院长薛其坤院士说,“量子院在组织架构上不限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为探索如何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引才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让科研人员“兼聘兼薪”,是北京量子院根据国家人才改革精神确立的引才、用才新机制。今年以来,北京量子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家共建单位沟通,就如何开展“兼聘兼薪”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换意见。针对各共建单位在兼聘时间、兼聘报酬分配等方面规定不同的实际情况,北京量子院坚持“一院一所一校的沟通机制”,一家一家谈,谈妥一家,签订一家。
经过多次沟通,北京量子院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物理所及其科研人员,就“兼聘兼薪”达成共识,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共享创新成果,实现三方共赢。今年6月,北京量子院与这两家单位及其兼聘研究员共同签署了“兼聘兼薪”三方协议,首批签约了28位科研人员。据介绍,截至目前量子院的55名全职科研人员、93名兼聘人员已全部到位。
探索科学的用才新方式
“兼聘兼薪”科研人员引进来了,如何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人尽其才?
经过与共建单位科研人员的细致商谈,北京量子院确定了“兼聘兼薪”科研人员“分类施策”的新方式:签约人员中的战略科技人才负责制定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和培养研究生;科技领军人才负责组建团队,带领团队科研攻关,取得突破进展;青年杰出人才与团队协同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如何归属?对于这个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北京量子院将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根据“兼聘兼薪”科研人员使用经费、仪器设备,以及研究内容、方向等情况,三方协商解决。
与此同时,北京量子院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兼聘兼薪”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倾向,建立以“小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探索高效的科研新手段
在学科的边界处往往容易产生大的创新思想,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容易碰出创新的火花。但原始创新的想法往往会超出现有实验条件,很多想法会受实验设备的限制最后放弃。
为破解这一困扰科研人员的老大难问题,北京量子院实行与共建单位设备共享机制,目前已完成首批共享仪器设备共计127台(套)。
北京量子院“兼聘兼薪”研究员骆军委,基于北京量子院和中科院半导体所提供的科研条件,迅速组织起了硅量子计算的攻关团队。其中,骆军委负责提供理论设计方案,量子院兼聘研究员成步文负责材料实验制备,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袁国栋负责器件加工、北京量子院新招聘的助理研究员负责测量,北京量子院访问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负责硅量子器件和自旋注入的研究。
据薛其坤院长介绍,北京量子院将在总结推进“兼聘兼薪”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与其他共建单位沟通,并适时与共建单位及其科研人员签订三方协议。“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全时聘用人才制度,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在量子院这个平台上更好地施展才华,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添薪助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3日 12 版)